鸾佩诗话:随缘折得萼红枝

分类:水起涟漪
2012-05-08 09:58 阅读(?)评论(0)

  鸾佩诗话:随缘折得萼红枝

    据说学诗先宜知诗病,然诗病之说多言沈约“八病”,颇不以为然。何谓“八病”? 一曰平头,第一、第二字不得与第六、第七字同声。如“今日良宴会,欢乐莫具陈。”“今”、“欢”皆平声。二曰上尾,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。如“青青河畔草,郁郁园中柳。”“草”“柳”皆上声。三曰蜂腰,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。如“闻君爱我甘,窃欲自修饰。”“君”、“甘”皆平声,“欲”、“饰”皆入声。四曰鹤膝,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。如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书札。上言长相思,下言久离别。”“来”、“思”皆平声。五曰大韵,如“声”、“鸣”为韵,上九字不得用“惊”、“倾”、“平”、“荣”字。六曰小韵,除本一字外,九字中不得有两字同韵。如“遥”、“条”不同。七曰旁纽,八曰正纽,十字内两字叠韵为正纽,若不共一纽而有双声,为旁纽。如“流”、“久”为正纽,“流”、“柳”为旁纽。

    我认为这些多是胡说八道,读者不妨自己略加留心名诗句,便知其谬,如李白的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”不是平头么?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中“风”字与“生”字都是阴平,不是“蜂腰”么?……此说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:“襞积(衣服上的褶裥, 重复;堆砌)细微,专相凌架。故使文多拘忌,伤其真美。余谓文制本须讽读,不可蹇碍(滞塞;不通畅。),但令清浊通流,口吻调利,斯为足矣”(钟嵘《诗品》)。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也说:“八病源于沈约,谓平头、上尾、蜂腰、鹤膝、大韵、小韵、旁纽、正纽之辨。作诗正不必拘此,弊法不足据也”。今人更不该以此为据。《诗人玉屑》中列出“八病”后也总结说:“八种惟上尾、鹤膝最忌,余病亦皆通。”

    诗病,简单说无非情义理上不通者,无甚神秘处,深处唯细自悟,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最为重要。

    苏东坡曾经说,世间之事忍住笑比较容易,但读王祈大夫诗时,想不笑都难。王祈曾有咏竹诗说:“叶垂千口剑,干耸万条枪。”很是自己得意,苏东坡却笑道:好则极好,则是十条竹竿,一个叶儿也。

    “倒用字”也应算诗病,有诗句云“云峰一隔变炎凉,犹喜重来饭积香。”但摩经云:维摩诘往上方,有国号香积,以众香钵盛满香饭,悉饱众会。故今僧舍厨名“香积”,二字不可颠倒也。

    诗意本注重似与非似,但应抓住最关键的特点,否则犯“近似”之病。“程师孟知洪州,于府中作静堂,自爱之,无日不到。作诗题于石曰:‘每日更忙须一到,夜深长是点灯来。’李元规见而笑曰:此乃是登溷之诗乎!”让人笑倒。罗隐题牡丹诗云:“若教解语应倾国,任是无情也动人。”曹唐曰:此乃咏子女障子耳。

    梅圣俞尝云:诗句义格虽通,语涉浅俗而可笑者,亦其病也。如“尽日觅不得,有时还自来。”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耳,说者云:此是人家失猫儿,人以为笑。

    张仲达咏鹭鸶诗云:“沧海最深处,鲈鱼衔得归。”张文宝曰:佳则佳矣,争奈鹭鸶嘴脚太长也。

    这些均是从《诗人玉屑》摘出,闲时赏玩,不失乐趣一桩。

    贾岛曾有诗云:“二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”可谓苦吟诗,多受世人追捧,但我感觉却是郁闷,好比炉上坐水未开。

    《苦吟诗》——

炉上熬煎水半壶,温吞依旧费踟蹰。喷珠掀浪何时沸,腹内翻云难细书。

    我更喜欢笑笑乐乐中吟着,为平淡的生活增加一点乐趣。那就是《乐吟诗》——

随缘折得萼红枝,偷笑寻思也扑哧。若是歪姑头上戴,倾城惹眼让人痴。
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